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感懷親恩

筆者:吳尚遊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吳尚遊先生,民國三十三年響應知識青年從軍參加抗戰,三十七年隨軍來臺,五十八年退伍後,轉任國中教師,七十九年退休。 隨著年歲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,每當回首想到母親含辛茹苦,撫養我們兄弟的往事時,就會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淚來。 父親過世時,母親年紀尚輕,生活無依無靠,家中又無恆產。從此她終年任勞任怨、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兄弟二人。現在回想起來,母親當年所承受的壓力和遭遇的挫折,真是無語問蒼天,苦呀! 我的父親吳宗揚公,原在印尼三寶瓏從事栽縫工作,由於長年辛勤勞累,罹患肺病,在我二歲時,病入膏肓,因此舉家離開印尼,返回原籍廣東,不久便離開人世。當時母親身懷六甲,弟弟仍在娘胎裏,我年紀也小,對父親完全沒有印象。 由於家貧,三餐吃飯都成問題,談不上營養,所以我小時候體弱多病。七、八歲時,咳嗽不已,母親背著我到處求醫,卻有人冷言冷語地說,我是被父親遺傳的。後來,由好心的「阿顯」堂叔,買了一瓶魚肝油丸給我吃,改善了我的症狀。當時在窮鄉僻壤的小村莊,想買一瓶魚肝油丸,談何容易,況且我們家貧也沒有錢買,所以堂叔的恩情,也深深印記在我心中。 母親王桂招是十分傳統的女性,既遵守婦德的規範,復履行敦親睦鄰的準則,從未與人吵鬧。但在傳統道德規範下,母親又會表現出時代女性的不凡見識。 在荒涼貧瘠的農村裏,一般人都認為與其讓子女接受教育,不如提早就業,分擔家庭經濟來得重要。然而我的母親絲毫不受這些觀念影響,獨排眾議,認為讀書是立身興家的不二法門,堅決送我進入中學念書。 在種種橫逆不順的處境中,母親時時叮囑我們兄弟二人,務必努力求上進,也就是因為母親的堅持,才能夠讓我們兄弟都接受了中學的教育。 感念母親的恩澤,心中時時刻刻思念著母親。年幼時孺慕在母親懷中的那份感受,以及母親身上的氣味,依然清晰,那樣的情景,那樣的溫馨,始終烙印在腦海中。但總覺得自己的經驗,對母親的那份感情,僅僅是年幼時得到的溫馨吧! 我十二歲時,一個人離開家鄉外出求學,至民國三十三年我十九歲時,響應知識青年從軍報國。我常常在想,如果當時沒有開明母親的支持,可能現在我是個在鄉村耕作的農人,際遇也就截然不同了。 三十七年隨軍來臺,即與母親失去聯絡,大約過了三十年,才從海外得到母親的消息。年邁母親心裡悲傷、生活窮困,頻說我的「不孝」,我也深深懺悔;但當時海峽兩岸不相往來,我也無可奈何。七十四年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,欲哭無淚,有口難言,只有哀痛在心,留下終身的遺憾。 如今更深深地體會出,一個平凡的母親,對其子女所付出的,都是十分不平凡的愛,也讓子女們永遠都感恩在心。(點閱次數:237)